想做用户需求分析,第一步就是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而这个的关键是受众,只要深刻了解了受众是什么,我们才能接着了解其核心的需求。举个我自己新浪博客seo培训联盟的例子,因为有些人不理解为何我敢说我博客比别人的seo培训博客或网站更能满足用户需求。在以前的做seo的认知里,用户需求是什么,他们大都认为就是挖掘大量的长尾词(因为这个搜索行为),甚至现在很多人也认为用户真实需求等于挖到的关键词,比如做seo培训的,文章写很多关于seo培训的长尾词的是满足需求的,否则是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其实这是一个完全的误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Web信息架构这本书的第三章开始部分就说了,第一步需要把搜索行为和用户需求分开,找出哪一种是用户最需要的东西,主要的精力放在最具有追求价值的东西上。
这个或许有些难以理解,为何相关搜索行为不等于用户需求呢?我们下面具体说下,比如搜索“seo培训”这个词的,他们的是什么人,他们真实需求是什么?我们如果最直观的来想,搜索的人主要有2类人一类是一些新手,主要是需要寻找靠谱的seo培训机构教他们一些基础的seo知识,这类人其实大部分都被竞价或seowhy接走了,还有一类人是有了seo基础但是现实遇到了问题需求有新的方向的,他们最大的需求是学到新东西。所以说如果从seo的角度做seo培训这个词的话,想满足用户需求最大的问题是提供新的知识点或理念,而且是靠谱的知识和理念,这是做seo培训的最大用户需求,而不是在网站或博客上弄些所谓的长尾词,因为在你的博客网站上或一个seo论坛看到有区别吗。假如你的网站或博客都是些去哪里发外链效果好、关键词密度多少合适这类的长尾词组成的文章,试想搜索这个词的大多数用户看了点开你网站一次之后,还会回头关注你吗?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用户搜索“免费发布信息的网站”,表面上看用户是找个能发布信息的站就可以了,但是你仔细思考,如果仅仅是找个发信息的站,其实他可以搜索一个很短很常见的词语就可以了。如果你把这个词语即使有了很好的排名,用户可以找到你,你的网站也能发信息,但是所发布的信息没有用户看,也没有收录,那么这些发布信息的人会继续吗,你能说你满足了用户真实需求吗?肯定不能。所以用户的搜索的词行为往往说明的是用户是有这个需求,而不代表是用户真实需求,这两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做seo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很多的人都是把挖掘词语作为首要任务,而不会理会这个词语搜索者真实的诉求是什么,于是做了很多长尾词页面后都不知道这个服务甚至他不能提供……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在寻求什么样的帮助?
大多数的用户上网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在寻求某些知识或者能够帮助自己的信息,他们遇到了难题或出于难以启齿或出于别人无法帮他解决,所以他考虑到了网络。如果这时候我们的网站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那我们就犹如雪中送炭,不但帮用户解决了问题,还可能得到用户的口碑。所以这个分析的重点在于能够准确的找出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只有把握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有针对的去策划这个网站。这样不但可以吸引用户还可以留住用户得到用户的口碑为我们做宣传赢得更多的用户。
我们的目标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就如上面所说的用户都是带着问题来网站的,但是网站的内容也确实不可能面面俱到啊,所以我们就要抓住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这样即使网站没有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提供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其他话题,这样也可以留住用户。这些话题了当然也可以直接吸引到目标用户。在星空的博客中,以前也提到过类似的案例,就好比前几年比较火的网赚项目,网赚那时是非常的热也非常的赚钱,可还是只有少数人能赚到钱为什么了?因为好多人都投鼠忌器,他们不相信天上可以掉馅儿饼,不相信网上是可以很轻松的赚到钱的,他们喜欢这个网赚但是却无法下决心去做,那个时候我深入到网赚的各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亲自做一回,几个月后我就完全摸清了这些网赚里面的门道了,也知道了做网赚那些人的心理在想些什么。所以后来我就直接通过大量的软文来说服那些还不敢下手去做网赚的那些人去做网赚了,自己坐等收钱了。所以我们开网站也好开论坛也好,都要牢牢的抓住用户最喜欢什么样的内容,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内容,这样才能让他们成为我们网站的忠诚用户。
用户需求分析技能门派之分
用户需求分析的方法技能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门派,或者说两个不同的风格:
一种是注重意识形态分析,喜欢的是:用户心理、人性利用、用户体验、交互体验、群体效应、用户调研、深度用户理解、用户行为模拟、再加上一些炒作的概念、等等。出于后文描述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叫做:软派。
另一种是注重数据建模和分析,喜欢的是:数据、用数据说话、数据建模、结构化数据构建、用户数据细分、用数据profiling用户、大数据分析、数据模拟运营、小流量测试、等等。同样出于后文描述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叫做:硬派。
为什么用户需求分析会变成这两种门派呢:
由于国情,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前的软件产业(也包括目前的软件产业)的用户以企业级客户,专业用户为主(直接面向消费级终端用户较少),而成本主要是技术投入,所以在考虑用户需求时,主要是如何尽可能用低成本去满足。而这时期的产品经理,更是以系统结构师、系统分析师转化或者兼职,都是技术出身。
互联网行业不同与软件,由于产品直接面向消费级终端用户(网民),门槛降低。又因为行业发展的红利,其入门起薪要高出别行业一大截。再加上乔布斯的成功,其重设计、体验的产品理念和做到极致的追求,与其非技术出身的背景。这些原因都让非技术背景的人才在07、08年以后大量的涌入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行列。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由于技术逐步平台化和服务化,成本降低。互联网产品需要创新,快速迭代,在“试错”中摸索。所以乐于吸纳各类背景的人才,甚至年轻化人才,希望其五花八门的创意中碰巧出现一个世界级的应用。而这些各类背景,年轻化的人才,也开始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形成软派。而技术出身、或者从技术研发转型的产品设计人员,加保守且注重逻辑思维逻辑化,在用户需求分析时喜欢运用特长、发挥优势,用数据说话,以他们为主慢慢形成了硬派。
事实上,没有谁的用户需求分析思路会是纯软或者纯硬,有的是3分软7分硬,有的2分硬8分软,巧妙融合,如果这样深入下去,踏实探索,并无大碍。但是由于行业风气浮躁,大家更多的是浮在水面,导致不管软还是硬,都是卡在不同层级的门槛之前,不得深入。